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55)(2 / 2)

  好了。等他完成改进,周围的人还在眼晕。

  好了?这么快?

  你这么短时间,写完了握手全部指令?

  沈明洲离开电脑,点点头,写完了,你们升级试一下。

  他说试,付所就赶紧让研究员们升级,启动。

  机械犬安静的卧坐在地上,重新操控,它缓缓站了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沈明洲走过去,停在机械犬面前,伸出了手。

  他没说握手的口令,只是平静的伸出手,机械犬竟然像是懂得了他的意思一样,重心后移,坐下,抬起了机械脚,放在了沈明洲的手掌里!

  握手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对机械犬的平衡要求特别高,无异于要求机械犬三只腿走路、单足跨过超过自身高度的障碍物!

  可是机械犬真的握手了。

  主动重心后移成半身坐立姿势,将前脚放在沈明洲掌心,像极了一只狗!

  机械犬的平衡做得很好啊。沈明洲握着机械脚,终于夸了它,我还以为第一次半身坐下,会向后或者向旁边翻倒,但是它直接将重力分散了。

  付所在机械犬前前后后,仔仔细细的观察。

  重心移动得很平整,三只机械脚分散了重量压力,我的天,你快让我握握手!

  突然学会握手的机械犬,成为了在场所有人的焦点。

  付所高兴的取代了沈明洲的位置,不断让机械犬重复站立、坐下握手的动作,乐此不疲,高兴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这个程序不得了,而且不是语音识别啊,好像是视觉识别分析。

  机械犬的握手动作特别流畅,好像跟它走路动作差不多。

  研究员们围着夸机械犬,沈明洲也跟风夸一夸,其实是它重力平衡做得好,不然我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握手程序的,肯定还要调整。

  那当然好啊!付所笑摸狗腿,重力平衡的程序也是邵炼写的!这小子刚写完就被突然调走了,搞得我们都找不到人接手,停了好久的项目,前两年才重新启动。

  沈明洲若有所思,说道:您要是不嫌弃,我再帮你们改改机械犬的其他程序。

  帮邵炼扫尾,好像成为了他的习惯。

  他见不得邵炼的项目,这么半吊子的不上不下,总要好好结题才行。

  不行!居然莫敏学先开口阻止了,你是来帮我做外骨骼的,哪儿有空去管机械犬啊。

  付所还没乐呵呵的跟莫敏学抢人,周建先黑着脸出声了。

  他说:莫所,我们人工智能中心,还没沦落到需要一个靠关系跑来七所玩儿的小孩帮忙。

  那可是他做的项目!

  听了这话,莫敏学敛起热情的笑,严肃的表情终于和邵炼有了几分相似。

  周建研究员,请你在不了解实情的时候闭嘴,谨言慎行。

  一向热情亲切的莫敏学,给了周围人软弱可欺的错觉。

  他严肃起来,才是真正脾气固执的莫敏学教授。

  莫敏学说:沈明洲拥有九院、公安部的推荐信,还有中科院林勤忠院士、莫高阳院士的联名介绍,他来我们七所,是来协助我们七所完成外骨骼研究的,而不是靠关系跑来玩儿。

  周建听得错愕,沈明洲更是震惊。

  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来七所,不是走的邵炼亲属关系,居然带了这么多推荐信和院士介绍!

  沈明洲心情复杂,林勤忠院士与他有一面之缘,可莫高阳院士,他见都没见过。

  莫,姓莫的院士。

  他出声问道:舅舅,莫高阳院士是

  是我爸。莫敏学板着严肃的脸,都盖不住骄傲的语气,你外公啊。

  还说不是靠关系!

  沈明洲刚知道,邵炼是个研三代!

  第54章

  九院、公安部、中科院,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不得了的单位。

  沈明洲能拿到众多单位推荐,哪怕里面有一个院士是亲属关系,也足够说明:这小孩儿招惹不得。

  周建尴尬,人工智能中心的人更尴尬。

  付所赶紧圆场,周博刚从美国回来,不太清楚沈明洲的情况。

  莫敏学轻哼一声,不介意再跟年轻的研究员复述一遍,我外甥是靠真才实学被推荐进的七所。国内最近的蜻蜓无人机、医疗系统相关新闻,我建议周博你多看看。既然回了国,可不能继续搞国外那套两耳不闻中国事的习惯。

  莫敏学是所长,职务和资历都比周建高,他说起话来不用客气,板着脸训话都是日常技能。

  提到国外,他忽然想起来了。

  莫敏学视线瞥了一眼周建,慢悠悠的继续道:看起来,周博在美国搞研究也很努力,社交圈挺狭窄的。美国行星奖还有绑架案都轰动到国内了,周博竟然都没听说过。

  言语里都是嫌弃,他本来就对美国看不顺眼,现在连美国海归都一起看不顺眼。

  一句话挑破付所打圆场的努力。

  任谁都听得出来,周建上了莫敏学的黑名单。

  性格直来直往的研究员,说话不留余地起来,根本不会顾及面子不面子。

  付所又想维护自家博士,又觉得周建确实活该。

  说话不看对象,惹到了一级护崽的莫敏学。

  毕竟研究忙,没听过也是有可能的

  付所一个劲的给周建使眼色,要是周建懂得人情世故,出声服软,这事就算过去了。

  可周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脸色僵硬,收到付所的暗示,却抿着唇没开口。

  舅舅。沈明洲出了声,打破僵局,我想看看咱们外骨骼的研究数据。

  莫敏学在那儿搞迁怒,听了这话愤愤然瞥了周建一眼,转头招呼了智能仿生中心的人,走了走了,回去做实验了。

  智能仿生中心的人一走,付所就皱起了眉头。

  周博,你从国外留学回来,见多识广,比我这种国产老古董知道的东西多。

  付所这话不可能是夸奖,周建眼神都透着恍惚。

  顶头上司声音不大,语气却严肃的继续说道:做研究看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实力。就沈明洲刚才写的那段程序,比你强多了。

  说完,付所视线里暗含警告,转头就叫其他研究员,接着测试机械犬。

  周建心情和脸色一样惨淡,他当然听说过沈明洲。

  十六岁的天才少年,在美国大闹一场,差点被华人圈捧成少年英雄。

  回国之后,不但没有像邵炼一样消失,还带着曾经消失的邵炼一起,充满了国内科研界的视野,凭借医疗系统成为舆论的推崇对象,再靠着大闹美国的蜻蜓,成为国内外最为优秀的未成年。

  周建听过,记得,可他将一切归于邵炼和背后研发公司高科的功劳。

  比起沈明洲,他对邵炼更加熟悉。

  美国科研界关于邵炼的传说,在华人圈里更为神乎其技。

  连带着他参加联谊会,说自己研究人工智能,都会听到哦,我知道,威廉.邵研究过的感慨。

  那些人不懂科研不懂人工智能,只是听了一些花边新闻和传言,就表露出对天才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