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六零年代之悍夫第174节(2 / 2)


  “知道我们不同意还去做是吧,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沈新乾烦死这个臭小子了,是把他们夫妻俩拿捏的死死的。

  沈卫民走到沈爹身边,亲昵的搂上他爹的肩膀,“爹,一心不可二用,我现在只想一心一意在家搞生产,最起码得先让食品加工厂稳定下来吧。一边上班一边忙这边,我忙不过来。你也不想看到您老儿子累出病来吧?”

  沈新乾把老儿子的胳膊甩下去,深叹一口气:“你现在能耐了,当然说啥就是啥。我和你娘是老了,连自家儿子都管不了了。”

  “爹,您千万别这样说。这趟省城行,我接了大几笔订单,未来两个月是闲不下来了。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才有此决断,虽然比我预想的要提前很多,但是我本来也不会在机械厂干一辈子,您就别遗憾了。”

  “真接到订单了?”

  “那是当然,不然买车的钱从哪来的?”

  沈新乾一想也是,现在又不免有些担心车:“新买的车直接放在荒郊野外,能行吗?”

  沈卫民也不确定,不过应该没啥问题,也哥之前开车过来,在家里住几天,也没见车子出啥问题。再说,为以防万一,他专门拿粗链子把车给栓旁边树上了。那棵老树少说着也有五六十年了,结实着呢。

  “不行不行,我得去看看。”沈新乾甩手转身就要走。

  “爹,”沈卫民叫住他,“你要不放心,多找几个人过去,顺便给车子搭个棚呗。其他都不怕,风吹日晒到底不好,我棚都准备好了,就在车后斗里。”

  沈新乾一想也是,就他们村子的路况,这两里路得大修大建才能通车,短时间内肯定是不行。所以搭棚遮蔽风雨很有必要。搭了棚,周围就好操作了,到时候种上荆条,拴上一条狗,看谁敢轻举妄动。

  “我这就去找人。”沈新乾风风火火的走了。

  沈卫民笑。

  “卫民哥,其实不用这么着急的。”赵琪站在大门口听见了父子两个的对话,直到现在她才知道卫民哥为啥把黑色塑胶布留在车上。

  “老人家心里兴奋着呢,不干点儿活,闲不住,忙起来反而能快速平静下来。”沈卫民把老人家的心理把握的死死的。

  赵琪就没再多说什么了。

  “小婶婶,我们活儿干完了。”身后传来小朋友中气十足的声音。

  赵琪应了一声,拉着沈卫民进厨屋,夫妻俩把从县城带来的云吞倒在赵姑娘摆好的碗里。因为一直放在空间里,现在都还冒着热气。

  “先去洗手,再过来吃好吃的。”沈卫民端着碗从厨屋里出来。

  现在给几个孩子买零食,除了麦乳精、橘汁这些,沈卫民还真不知道买什么。工厂已经投入生产,几个孩子看起来能造,其实根本吃不了多少。虽然对外说的冠冕堂皇,但是沈家沟食品加工厂从成本投入到生产运营,都由沈卫民一手把握。

  这间工厂可以说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现在包括父母和妻子,全家人都投入其中,所以远没有到家里孩子吃块点心就要记账的程度。糕点、干果、糖水罐头,这些很多孩子眼里的稀罕物,在沈家隔三差五就能吃到。如此,自然没有需要买的必要。

  话是这么说,但是沈卫民这次在省城还是胡七胡八买了很多。至于这两碗云吞面是他尝着好吃专门买来给家里人尝鲜的。

  “好诶!”“好香呀!”“小叔,这是什么?”

  沈卫民接过赵琪递过来的汤匙挨个分给他们,“香就多吃点。这是云吞,包的肉馅儿,小叔尝着好吃,专门给你们带回来的。”

  李家康拿小勺舀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吹凉,小口小口吃的欢实。

  沈卫民嘴角含笑,怀里突然一重,低头就看到猫猫窝进了他怀里,睁着无辜的大眼睛,仿佛说我就是故意的。沈卫民觉得好笑,到现在他都不明白猫猫为何独独喜欢他。伸出一只手给幼虎顺了顺毛,明显感觉它更惬意了。

  “哇,猫猫好乖啊!”邓要武看幼虎乖乖的窝在沈卫民怀里,羡慕的不行。连吃的都放下了,走到沈卫民身边小心翼翼的抚摸猫猫的毛。

  幼虎头也不抬,又往沈卫民怀里扎了扎。

  “哇!”邓要武赞叹连连,还拉着程淼过来当见证。

  沈卫民不知道这是何意,抬头看向程淼。

  “小三不受小动物喜欢,一靠近就跑。邓爷爷养了五六年的鹦鹉,他一靠近就飞跑了,再也没有飞回来。我妈养的猫也是看见他就上房梁,等他离开才下来。”程淼声音淡淡的,明明都是日常生活中很有趣的事情,被他讲述出来就少了几分欢乐,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哦,原来我们要武小朋友这么惨呀!”怪不得这么激动呢。沈卫民刚想说让他多摸摸,就听见门口传来沈东林的声音,“卫民,你回来了,情况怎么样?”

  沈卫民去省城,虽然是一早定下的行程,但是走的却十分匆忙,直接跟着程振华的车就走了。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沈东林一直担心他没做好准备,当然把事情搞砸的几率几乎为零,毕竟他可是沈卫民,但是总怕有个万一。

  沈卫民幼虎放在地上,站起身来,“回来了,您放心我一切顺利。”

  沈东林这才松了一口气。工厂的头几笔订单,就算再小,也能起到给工厂和生产队定心的作用,让大家知道他们是有前途的。如果啥都没有,接下来的路会走的比较艰难,毕竟工厂要靠产能说话,演讲台上的高个子可不能代表一切。

  “二哥刚刚说你买车了,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了?”沈卫民挑眉。果然不愧是他爹,这才多大会功夫,就传遍了。

  “二哥在西广场找人去弄车棚,现在全村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两天生产队不上工,难得的清闲,待在西广场侃大山的人不在少数。

  沈卫民点头,“在省机械厂买了一辆二手小货,九成新。我看价格合适,错过可能再没这么好的机会就盘下来了。”沈卫民说了价格,又大致说了下他和赵琪拿到的订单数。

  “你说真的?”沈东林着实吃惊,竟然拿下这么多订单。

  “后面没再去别的工厂,主要是咱们工厂的体量不达标,我怕到时候交不出货。”

  沈东林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你做得对。”

  虽然可惜,但没有办法,他们工厂刚刚起步,不能贪多贪快。贪多嚼不烂,贪快早关门,凡事都得一步一步来。

  “去工厂看看?前天工厂在二嫂的带领下正式开工了,不过因为咱工厂手艺最好的是弟妹,她不在,像蛋黄酥这样制作复杂的糕点没办法投入生产。按照你的订单量,接下来这段时间弟妹肯定要辛苦些。”沈东林介绍工厂现在的情况。

  “这我知道。我们需要再多招几名员工,我娘年纪大了,指挥指挥还成,让她一天都在一线忙碌,怕是她撑不住。琪琪这边身兼两职没问题,不过更重要是任务是教学,起码得让工人们把自己负责的那一模块做好。”沈卫民沉吟。

  开工厂是为了制造产能,为了给家乡出一份力,而不是把自家人累趴下。所以谁该在什么职务上,谁更适合某种职务,都得经得起推敲。不过,开头的牺牲是必须的,从上到下都得吃点苦头,才能尝到先苦后甜的快乐。这是每一个工厂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必由之路,就是沈卫民也不得不接受这个定律。

  “嗯,就按你说的办。”沈东林深以为然。经过这两天的试训,沈东林意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干活都像弟妹赵琪一样麻利,虽然都不偷懒,都在认真工作,但自身产能差距太大了。目前,招收的两名女工在整个沈家沟算是顶麻利的了,不过到现在还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来。

  俗话说熟能生巧,但从不熟练到熟练是一个过程,他们不能太苛责,这个阶段若他们想要产能,就只能多招几个人。

  沈卫民和沈东林说着话要去工厂,就听见身后几个孩子炸炸呼呼的声音。

  回头就看到邓要武小朋友正蹑手蹑脚的靠近幼虎,好不容易走到它身边,正要伸手去摸它,就被幼虎灵巧的一个闪身躲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