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六零年代之悍夫第175节(2 / 2)


  “当务之急还是要招工,得在进入腊月之前,培养出几个熟练工,不然工期内可能干不出产量。”沈卫民侧身对沈东林说道。糕点再没有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就是真空包装,保质期也有限。汉北省冬天气温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保质期,不过也有限,所以不能太早生产。

  总不能第一批订单就砸了工厂的招牌。

  “嗯,这两天我会再组织一场招工。”沈东林点头应下。他们之前商量的就是招两个员工,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能接到这么大笔的订单,如此,就得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不管怎么说,工厂的首批订单不能出丁点差错。

  “还有公社那边,得时常交流感情,不然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把我们忘到脑后去了、如论如何,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发生。”好不容易连祁军祁主任都松口了,这个机会得赶紧抓住,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是让公社对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对他们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最主要的是他们现在还需要公社的支持和帮助。首批订单能让工厂度过不得人信任的难关,获得公社帮助和信任则是他们能继续走下去的关键。

  “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公社?”沈东林问道。

  “明天,明天我就过去。既然回来了,耽误太久恐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是趁早去吧。刚回来就去公社看望老朋友,也显得咱们诚意满满。而且,工厂接下这么大订单,还需要他们在一些文件上签字盖章,不然面粉、白糖这些对工厂来说的消耗品,咱们哪整去?”

  沈卫民嘴角含笑。当然,对他来说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白面、白糖等食品厂必需品不能自由买卖,往后他们还会用到更多,靠人情和人脉得些便宜的根本没有办法满足需求。而正规渠道又有公家调控,他们想要进货,就得有正当理由。

  这也是为什么工厂一定要得到上面认可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得不到认可,工厂很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寸步难进。就算生存下来,也不过昙花一现,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被完全击溃。

  所以,这事情得尽早解决,不能拖。所幸工厂这边完全不用沈卫民担心,日常秩序有沈东林维持,日常有什么问题都能立刻解决。生产方面有赵姑娘坐镇,没有谁比她更了解每一款产品的开发和做法,只要有她在,沈卫民就能完全放心。

  “嗯,这样也好。上次你承诺祁军从省城回来就去公社拜访,如此也不算违背诺言。”沈东林说道,“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每天产能也不算低。为了防止生产过剩,最主要还是走公社这边的门路,撬开供销社的门槛。”

  公社这边仅有一家供销社,广义上垄断了整个公社的私人买卖,要是产品进入供销社,他们就算是成功了一半。现在各项物资匮乏,好些东西很难进入小地方供销社,有个稀罕物出现,很快就得博得眼球,他们能够保证持续供应,就能源源不断卖出去,销售量应该是极不错的。

  沈卫民点头,“我们想一块去了,到时候我会直接提的。

  工厂十一月份的产能全都会放在红旗公社售出,别管是公社这边行不行便利,就是去摆摊,也得全都整出去。名声是一步一步打响的,创业初期,就都辛苦些。

  两个人商量着工厂的工作事宜,慢步走上村道,就听见吊桥那边传来嘈杂声。两人转身看去,去搭车棚的一群人已经走回来了,一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在谈论着什么。

  “二哥领着大家回来了,去的人还真是不少。”沈东林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沈卫民“嗯”了一声,“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快些。”

  “咦——”沈东林发出疑惑的声音,“中间那人,你认得吗?”

  “嗯?”沈卫民疑惑,顺着看去,就看到被簇拥在人群中的一个陌生男人。黑毛衣,白衬衫,蓝长裤,与沈家沟众人格格不入的打扮,让他看起来格外显眼。

  他五官优越,细看之下,莫名有种熟悉感。不过沈卫民敢确定他们是第一次见,目前为止完全是陌生人。

  “三柱,这位同志是专门过来找你的,快过来迎迎。”沈爹笑呵呵招呼自家儿子。末了还给客人介绍,这就是他儿子沈卫民。

  沈卫民和沈东林对视一眼,沈卫民带着疑惑往前走了几步,“找我的?”

  “你好,我姓谷,谷宇正。”

  “你好,我是沈卫民。”沈卫民握住对方伸出来的手。大脑飞速运转,却没有从记忆里找出一个谷姓人,不过他既然远道而来,肯定有他的原因。“既然到了家门口,家去坐坐吧,有什么事情我们进家详谈。”

  谷宇正笑着点点头。

  沈卫民这才抬头看向其余人,“各位,今天这事儿麻烦大家了。等过年,过年的时候,我一定重请大家。”

  “好说,好说,我们也没帮上什么忙。”别管是客气不客气,起码人家态度在那摆着,受到尊重,众人心情都还不错。

  “三柱你可真了不起,都买上车了!”有人羡慕的厉害,是真觉得沈卫民了不起。

  “我自己哪可能拿出这么多钱,车是工厂所有。眼看着就要入冬,之后要出货,没有代步工具,得多受不少罪。正好这次去省城,得了个机会,就低价盘了辆车。”沈卫民轻描淡写的解释。

  “你这是花工厂的钱买的?”有人反应过激,也因此引起很多人的不适。

  “三柱啊,之前大家还说你省钱,接着你就放这么个大招。这工厂才刚刚起步,你就大手大脚,可不能行啊。”说话的是沈卫民本家一个长辈,称得上苦口婆心了。

  虽然早就想过,沈卫民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给自己添辆车,但是真正从他口中听到是用工厂的钱买的,众人心里就开始不得劲儿。且不说自家捐了几个钱,但捐的钱是用于工厂发展建设的,这什么都没开始呢,就先添了辆车,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

  沈卫民笑笑。说他省钱室友缘故的,就工厂开业那次,他直接把工厂支出做出红榜张贴了出去。建工厂、试品会,看着大操大办,实际没花几个钱。因此大家私底下都说他是办大事的,不该自己拿的钱碰都不碰。

  他也确实是这样,不该碰的钱财他看都不会看一眼。沈卫民大致知道村里人心中所想。如果不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他直接就能给怼回去,真以为自己集资五毛一块就能对公司的发展建设指手画脚了?尤其明明心底并不看好工厂的生产发展,却还总想插一杠子,显示自己存在的这部分人最可恶。

  不过,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工厂现在要依附生产队才能生存,它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作为生产队副业而存在的。这是工厂的保护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脱下来。所以很多事情就算在他看来是浪费口舌,还是得说。

  “我这次去省城签了笔订单,提前拿到一部分定金,又从工厂账面上拨出一部分,才算是凑够了买车钱。”沈卫民淡笑道,仿佛在说一件根本不值得讨论和惊讶的事。

  “工厂收到订单了?”大家伙儿的关注点果然被移走。

  “是啊!虽然订单不大,只有两千块钱的产能。不过,我和七叔在年前再努努力,工厂撑下去不成问题。”沈卫民语气中带着遗憾,显然并不满意工厂的首批订单产值。

  众人却惊讶不已,那可是两千块钱!沈卫民随随便便就说出口了,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攒不了这么多钱。

  “众位叔伯放心,我和七叔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努力把咱们生产队副业发展壮大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咱们先争取走进公社,走进池县,走进汉北省,到时候大家都知道咱们沈家沟的名声了。”

  沈卫民一番话说的大家热血沸腾,纷纷附和他,也有那旁敲侧击打听签订两千块钱订单,工厂能挣多少的。

  “工厂需要给工人发工资,又要买米、面、油,这些支出花销不算小。再加上各种原材料,多方面合计下来恐怕剩不下多少。不过积少成多,工厂才刚刚起步,能接到这样的订单,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头几年先打好基础,以后和其他工厂竞争咱就不虚妄了。

  大家放心,我之前就说过沈家沟食品加工厂的发展离不开大家活儿,工厂产能最后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回馈给全村。首先的目标当然还是没有变,——修路,通电。”

  沈卫民站在自家大门口,因为一群人围着他说这说那,索性他站在台阶上完整地把自己的观点又说了一边。当初交钱的时候不积极,现在听到工厂挣钱,反倒积极上赶着了。在沈卫民看来,虽然不能说他们行动晚了却也算没抓好时机,至于工厂账面上的钱无论如何都不会平分给大家的,最好趁早死了这条心。

  好不容易辞别大家,沈卫民歉意的看向站在最后面的谷宇正,“对不住了谷大哥,让你见笑了。”

  最容易被演讲鼓动的就是华夏最普通的民众,沈家沟的村民当然在此行列。每次沈卫民演讲完毕之后都非常有成就感,至少在那一瞬间,大家都认可他的想法并表示会遵照他的指示办事。尽管每次执行到最后都会产生偏差。

  谷宇正摇摇头,眼见为实,他不就是为了证明这四个字才亲自来到了沈家沟。而方才沈卫民和村民的你来我往证明了他确实不是轻易能被带偏的性格,就算面对的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也得是大家跟着他的性子走。

  从这点上看,谷宇正觉得沈卫民更烦人了。他仿佛已经能看到未来双方遇到某种分歧之时,自己被洗脑或者是不知不觉被说服的情景了。虽然想象不算糟糕,但如果能避免的话,他或许会更高兴。

  沈卫民不知道谷宇正心中所想,直接领着人进了家门。孩子都不在院子里,不过刚刚玩的玻璃珠已经都收起来了,西屋传来叽叽喳喳说话声,应该是被他们小婶领进屋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