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明徐后传第6节(2 / 2)


  晚饭时,炊烟四起,从北边吹来一阵凉风,驱散了酷暑,苏州百姓还没来得及享受凉风呢,随即乌云压城,遮天蔽目,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而下。

  饕餮楼前的血迹被大雨冲刷、晕开,蜿蜒入蛇般流入路边的沟渠。

  夏天暴雨来得快,去的快。一盏茶的功夫,便雨止云开了,青石板路冲刷干净,一丝血腥味也无,泛着冰冷的青光,大地真干净。

  道衍禅师俗名叫做姚天禧,是家中幼子,父母早逝,长兄如父,姚大伯少年时就撑起了家业,对弟弟妹妹关怀备至,是个厚道人。

  可惜妹妹高姚氏成了寡妇后,变得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眼皮子浅;而弟弟姚天禧则从小不愿意学医继承祖业,说医人无用,他的志向是医天下,想学将相之才。

  可是当时家境贫寒,姚大伯只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大夫,勉强糊口而已,无力供养弟弟读书考科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姚天禧八岁就进了附近的妙智寺当驱鸟小沙弥。

  元朝时的寺庙对年龄要求很严格,七到十三岁时的男童心性不定,称为驱鸟小沙弥,在寺里做一些杂物,读书写字。从十四岁开始到十九岁称为应法沙弥,学习经卷佛法,这期间随时都可以还俗回家。

  到了二十岁那年,姚天禧正式受比丘之戒,法号道衍。道衍学识渊博,并不限于佛法,儒释道三家皆通,能够和文人诗歌相答,也能在醉酒后舞剑嬉笑,交友广阔。

  从弟弟当驱鸟小沙弥开始,姚大伯就知道这个弟弟将来要走的路和自己截然不同,他无力管束或者出手帮忙,只得默默守候在家里,等着弟弟四处云游后归来看上一眼,兄弟二人坐着吃顿饭,喝杯茶。

  足矣。

  可是今天的素宴有些尴尬了。

  团圆饭吃到一半,妹妹高姚氏开始发招,本着我不好过,你们全都别想过安生日子的精神,她尖刻的声音,犹如石子在玻璃上刮过:“大哥,吃完这顿饭,你和二哥就分家了。论理,我这个出嫁女没资格占家业,但是二房这两个都是外头捡来的,不是咱们姚家的人,凭什么分给他们?”

  姚妙仪和姚继同对视一眼,难道阿福说的要小心姚家暗算,是因为要分家产的事情?

  姚妙仪本以为姚大伯他们要利用她的婚嫁获利呢。还好,只是钱财而已,她有些私房,加上行医一技之长,足以立足了。

  道衍禅师正吃着龙井茶泡饭,蓦地听高姚氏说起分家的事情,便放下筷子,说道:“以前家中贫寒,这些家业都是大哥一家挣出来的,我是出家人,不会取家中分毫。”

  “姚继同和姚妙仪是我收养的孩子,因在寺庙里养着不方便,所以托付给了大哥,如今他们两个都长大了,若是住在家里不方便,我会安排他们搬出去,不会动家产分毫,这个请大哥和大姐放心。”

  姚大伯是个老实人,此刻脸涨的通红,结结巴巴的说道:“弟弟——道衍,我不是要赶他们走,继同和妙仪都是懂事的孩子。尤其是妙仪很小就帮着药铺卖药问诊,姚家铺子能有今日,她功不可没,我不会让他们兄妹两个空手离开的。”

  言下之意,铁定了要分家。

  姚大哥和姚大嫂也表明了态度:“对对对,该分给堂弟堂妹的,我绝不会少一个铜板。”

  姚继同忙叠声推辞,“不可不可,姚家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姚大嫂有些心虚,不敢和姚妙仪对视,于是对姚继同说道:“听嫂子的话,给你们的都拿着,将来男婚女嫁,你的聘礼、妙仪的嫁妆都要花不少银子呢。”

  姚妙仪察言观色,总觉得不应该只是分家那么简单,正要试探几句。高姚氏见不得这副兄友弟恭,互相推辞的和睦景象,冷哼一声,说道:“哟,你们兄妹还蒙在鼓里吧?这家早不分,晚不分,非要在这个时候把你们分出去,还巴巴的贴一部分家产,你们以为是白得的?”

  高姚氏故意端着不继续往下说,鄙夷的看着姚妙仪和姚继同,期待这两个收养的弃儿求她,以洗昨日被污蔑偷窃之耻。

  此时谁都没有胃口吃饭了,道衍双目微合,佛珠在指尖流淌,叹道:“我是出家人,论理不该沾染红尘俗世。继同,妙仪,你们好好和家人谈谈。“姚妙仪和姚继同一起站起来,对着姚大伯等人行了礼,“大伯,大哥,大嫂,这些年多亏了您的照顾,我和二哥才能活到今天,请受我们一拜。”

  姚继同说道:“分家也好,分产也罢,我们听从便是。若有何难处或者苦衷,也不必隐瞒,我们不会怪你们的。”

  自从大力长老郭阳天背叛明教,投靠朝廷。道衍要去天界寺修《元史》,姚妙仪要刺杀郭阳天,他们迟早都会离开苏州姚家。分家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件顺理成章离开姚家的理由。

  至于钱财,身为小明王的姚继同手中掌握明教宝库,不缺姚家这点家产。

  姚大伯只是叹气、愧疚的看着弟弟道衍,欲语还休。

  姚大哥嗫嚅片刻,不知从何说起。

  姚大嫂欲语泪先流,抓着姚妙仪的手哭诉道:“我们——我们也是逼得没有法子了,姚家药铺的生意红火,街坊邻居也都是住熟了,好几辈的交情,实在舍不得离开苏州啊……”

  原来最近苏州府衙门的小吏经常和姚家来往,是为了督促姚家搬迁,连着家当户籍文书,一起迁往大明都城南京城!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除了修建皇宫和各种内外城墙,建立新都城,对都城的人口也做出了调整。原来的南京普通居民大部分都被迁往了云南和江北等地区,同时颁布法令,命令天下的富户、儒户和各种工匠手艺人等百万余人来新建的都城居住。

  明朝初年,天下只是初定而已,元朝残余势力依然强大,许多人对明朝政权处于观望态度。何况中原之人讲究落叶归根,若无天灾兵祸等,甚少举家迁徙。

  所以法令颁布之后,主动响应的少,大部分名额是摊派到了各个州县,如同征兵似的抽签,强行将中签的富户和匠人迁到南京城落籍。

  尤其是苏州人,对新建立的朱明王朝依然处于排斥态度,主动搬迁去南京的很少。以前明教三股势力分天下,陈友谅居南昌,朱元璋在南京,而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盘踞在苏州,善待百姓,极得民心。

  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苏州,足足围了三个月,双方都损失惨重,城破之后,徐达差点要屠城泄愤。

  总之,朱元璋征服了苏州城,但是并没有得到苏州的民心。

  姚家在苏州算是富户,而且是大夫,正好被抽签到了,今年之内必须迁往南京,否则全家要被发配云南。

  ☆、第10章 鲜有知命

  姚大伯握着拐杖的手猛烈颤抖起来了,花白的山羊胡子也跟着一抖一抖的,“道衍,我们姚家在宋朝末年,从汴京迁到苏州,从此落地生根,祖宗好几辈的祖坟都在这里,怎么可能说迁走就迁走呢?我是被逼的没有法子了,就想到分家,要你们二房的继同和妙仪迁到南京去,我们大房留在苏州守着祖坟和祖业。”

  当然私心也是有的,姚记药铺苦心经营多年,方有今日日进斗金的成就,倘若去了南京那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天知道生意会不会垮掉呢。

  原来如此!

  高姚氏刻薄,姚家大房一家子却不算是坏人,只是逃避改变的普通百姓罢了,况且二房收养的两人确实和大房毫无血缘关系,并不难做出分家迁徙的决定。

  姚妙仪看了姚继同一眼,从名义上,姚继同是她哥哥,家中事情要由他出面做决定。

  姚继同心领神会,说道:“这事既然官府都定下来了,木已成舟,我们姚家必须迁出一房人去南京。那就按照大伯的安排分家吧,我和妙仪去南京开药铺,那里迁过去了百万人口,生意应该不会差。大伯放心,我们会过的好好的。”

  姚大嫂掏出帕子擦泪说道:“好,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去了南京之后,经常捎信回来。我和你大哥若得空,就去衙门请了路引去看你们。”

  天下初定,洪武帝为防止奸细逃兵进出,对户籍路引管理的非常严格,限制百姓出行。

  姚大哥不善言辞,当即拿出了三百两银子和十贯钱给了姚继同和姚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