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二十五章 灭唐

第一百二十五章 灭唐

殷太祖王延政即位后,盘踞在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归附殷朝,太祖在府州置永安军,给了折家的一个名份。这个折德扆名气甚小,但他有一个极负盛名的女儿,即金刀令公杨业之妻、大殷名将杨六郎之母,江湖人号佘太君佘赛花的便是。因折姓过于稀罕,时间一长,折姓便被称为佘姓。不过府州和殷朝之间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定难军,李彝殷见折德庡受了宠,醋意大发,发兵断路,不许双方通使。

消息传到殷都,殷朝大臣多不以为然,认为府州小镇,得非我利,失非我患,相比之下,夏州战略地位重要,多请王延政厚抚李彝殷。王延政却不这样看:“府州尽忠于我,奉朝廷以拒河东顽逆贼,怎么能抛下他们不管?李彝殷自以为能,夏州除了产牛马,还有什么?只要朕断了他们的茶货,看他们吃什么?!”

王延政眼光就是不凡,府州虽小,但悬处河东北方,是中原重要的战略侧翼,折德庡比李彝殷忠诚多了。王延政下诏严责李彝殷,李彝殷这回知道害怕了,得罪了王延政,可不是好玩的,便向殷都谢罪。

五代到了殷朝时,统一的苗头开始显现,各方藩镇心中都明白,尤其是象李彝殷这样的小军阀,没事千万不要招惹王延政,李璟如何,不照样被王延政给收拾了?李彝殷真是学乖了,对中原政权事之如父,不敢再惹事生非。

李彝殷听说过王延政的本事,自己的本钱实在太少,和袖珍的荆南政权差不多大,根本没能力和中原对抗,又改投在王延政的门下混日子,改名李彝兴。王延政没亏薄他,封西平王,加太尉衔。

李彝殷病死,子李光睿袭位,后来改光为克。李克睿是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的曾祖父,李克睿死,子李继筠嗣。李继筠之后是李继捧,李继捧之后是李继迁,著名的滑头将军,时而降殷,时而叛殷,殷朝拿李继迁没多少办法。李继迁曾经受赐殷朝国姓,改名王保吉,前后改了两回。李继迁死于殷景德元年即公元一零零四年,继任的是王德明,王德明就是元昊的父亲。这一年的五月,元昊出生,母卫慕氏。

王德明死,长子元昊袭位,夏王元昊在银川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在位时代很长,直到曹元忠病故,继任的是侄子曹延恭。曹延恭只做了两年的归义军节度使便死了,弟弟曹延禄立。这时距离五代结束已经十多年了,殷朝统一之势不可避免。

曹延禄在位二十六年,政局混乱,人多思变,曹延禄不以为备。因为归义军曹氏的郡望为谯,所以殷太祖下诏封曹延禄为谯郡王。不过曹延禄已经无福享受宝贵了,一年后,曹延禄和弟弟曹延瑞被族子曹宗寿率兵攻杀,曹宗寿自为留后,随后殷朝将曹宗寿扶正。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立,殷太祖按老规矩,四月间封曹贤顺为归义军节度使。

和唐末五代时期一样,归义军依然处在各大政权的夹缝中,为了生存,曹宗寿曾向契丹称臣,曹贤顺继续保持和契丹的朝贡关系,做个骑墙节度使。不过殷和契丹并不与归义军接壤,西北方的党项人迅速强大起来,也就是定难军。党项坐大后,屡向归义军伸手,曹贤顺的压力越来越大。

到了党项元昊时代,殷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殷朝和契丹的实力强大,所以元昊很难向东发展,便向西扩张。殷景佑三年即公元一零三六年,元昊发兵攻归义军,曹贤顺大惧,急向回鹘求救,可惜没人搭理他。党项军一路西进,七月攻破沙州,归义军灭亡。党项尽有其地,控制伊西,平吞漠北,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

自张议潮在唐大中五年即公元八五一年任归义军节度使起,到这一年被元昊所灭,共存在了一八五年,曹氏统治时期要长于张氏,存在了一二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