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解析“I”,“YOU”之迷(2 / 2)




“不用。”说着,道桐蓝忽将话题一转,问道,“赖科先生,你去过二楼没有?”



这一段文字,堪称是本书误导性最强、同时也是最容易被看出端倪的段落。



借助“道桐悠”和“道桐蓝”两个名字交替出现,使读者误以为现场有两人,但同时,书中侦探只看到一人。只要结合读者和侦探各自获得的讯息,便能得到凶手的面貌。虽然有欠公平,但可见作者的一片精心设计。



接下来,我们从“读者”、“侦探”、“蓝·悠”三方角度来分析这段话。



首先是“蓝·悠”。其目的明确,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道桐悠”的存在感。然而“阿悠也去”这句话实属冒险,因为事实上最后“阿悠”并没有一同去(因为不存在)。好在赖科问需不需要等阿悠时,她的回答不至使得赖科产生很大的怀疑。



其次是“赖科”。由于眼前只有道桐蓝一人,因此赖科会问“道桐悠小姐呢?”也情有可原,尽管最后“阿悠”并未一同前去,但问题不大,赖科最多会理解为“阿悠”有事脱不开身。



最后是“读者”。由于读者认定“蓝”、“悠”两人均在场,因此势必会察觉两人的对话不自然。感觉敏锐的读者也许已从中嗅出叙述性诡计的味道。



再来看这一段:



“道桐蓝小姐,”赖科有些踌躇,“我有个问题,不知该不该问——你和道桐悠小姐不是双胞胎吧?”



“当然不是,怎么了?”



“啊,不,没什么,没什么。只是,从名字上来看,没使用数字的就你们两个人呢。”



“就这些?那未免太简单了吧。”



道桐悠迈开大步,向前方走去。



“从长相上,应该也能分辨出来的吧。”道桐蓝紧接着说道。



此时,道桐悠突然驻足。紧随其后的赖科无暇站定,肩膀撞到了道桐悠。道桐悠立刻夸张地跑到离赖科很远的地方去了。



“抱歉,你没事吧?”赖科被道桐悠出乎意料的举动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嗯。”



道桐悠的手按上胸前。



“对哥哥以外的男性,我还不太适应。”



话音刚落,道桐悠就恢复了平静。



套用两大原则,此处依旧。读者误以为“蓝”、“悠”在场,因此赖科关于双胞胎的提问便显得怪异,这也是作者给出的一次怀疑机会。



“从长相上,应该也能分辨出来的吧。”这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赖科从未见过道桐悠,自然没有“从长相上”来分辨两人的机会。而看似突兀的这句话在揭晓凶手动机之后,就变成十分突出道桐蓝此时的心情的话了。



接下来,看看其他的叙述方式:



“王”、“看守”和“斧头”上了楼梯。赖科跟在后面,考虑着若自己加入她们的行列,是选择“刑吏”好呢,还是选择“记录员”才好。



作者用“王”、“看守”、“斧头”等名词代替了人称,成功解决了众人在场时人称代词使用上的难题,而且如果使用“她们”的话,则对读者太不公平。



接下来,再来看看这段节选:



道桐二和道桐悠率先进了饭厅。厅里被一道隔断分成了两个部分,外侧摆着两张很大的木质餐桌,里面似乎也有一张。道桐二和道桐悠占据了里面的餐桌,后到的赖科和幕边选了外面离门口最近的座位坐下。两人被隔断挡着,无法看见里面的一举一动,但道桐二那“阿悠姐姐”、“阿悠姐姐”的甜甜嗓音却总是透过隔断传来。显然,她对道桐悠非常仰慕。



(中略)



“另一个侦探也起来啦。早上好!”道桐蓝那温婉的笑容,不知何时出现在了道桐五旁边。道桐蓝的两鬓均用发卡别着,俏脸上似曾薄施粉黛,比片刻前更显得成熟、动人。



“小三和小四还没来?”道桐蓝四下一顾,说道,“昨晚肯定又熬夜了。”



“蓝·悠”与道桐二率先进了饭厅,片刻之后有出来和众人会合一起就餐。难以判断这是不是道桐蓝有意为之。隔断的阻碍和道桐二的呼唤声,同时加深了书中人物和读者的误解,可谓一箭双雕。而感觉敏锐的读者,当然会不解为何道桐悠没有和道桐二一起出来。



以上简要分析了“蓝·悠”的几次登场,还有部分未引用或引用篇幅较短,读者可参照两大原则自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