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二十四章 灭汉(2 / 2)

赵匡胤此时又改变“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决定先拿刘继元开斋,汉国天会十三年即公元九六九年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留皇弟赵光义守汴梁,大军北上。

此时契丹皇帝耶律璟因残虐好杀人,被手下给杀了,立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为契丹主。刘继元对此并不在乎,他只在乎契丹的援助,反正继续给你当干儿子,当然,你得帮忙。

宋军北进,汉国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即江湖人称金刀杨令公杨业的便是、马进珂在团柏谷即今山西太谷西准备迎战,先派指挥使陈廷山去侦探军情,不料陈廷山临场变节,投降宋军前部李继勋。刘继业和马进珂觉得自己实力太弱,不够李继勋包饺子的,逃回太原。刘继元见二人如此不中用,大怒,夺去二人兵权,软禁城中。

宋军随后赶到太原,大军围城。三月,赵匡胤大驾光临太原城下。刘继元自恃有契丹援兵,不怕赵匡胤,竭力死守太原城。太原是北国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宋军打了两个多月也没攻下来。到了五月,赵匡胤决定请龙王爷来帮忙,掘汾河水灌城,水势汹涌,灌入太原外城,城中一片汪洋,太原军民惊恐万状。宋军划艇攻城,汉军在城上未进水处设障,宋军一通乱箭,虽然防御工事没有建起来,但汾河水中的水草却因为入水口被堵住,外溢城下,流遍宋营。

汉国宰相郭无为前次没有降宋,这次见赵匡胤亲来,自然不想错过好机会,再次劝刘继元:“亡国在目前,陛下此时不降,日后还有降时邪?”刘继元仗着契丹的力援,觉得还能坚持下去,不听。

郭无为心中大怒:“你慢慢玩吧,老爷走了!”,准备降宋。不过刘继元非常痛恨郭无为,此人在身边实在是个威胁,万一郭无为狗急跳了墙,里应外合,那就麻烦了。太监卫德贵不知道从哪得到郭无为企图越城出降的消息,告诉了刘继元。刘继元火冒三丈:“老匹夫!知道你不是个安份的人!”派人察拿了郭无为,就地处死。

十五年前柴荣北伐太原,下起连旬大雨,军士多病,不得已撤军。这回赵匡胤又重复了柴荣昨天的故事,天降大雨,加上草地湿滑,宋军对这种恶劣天气极不习惯,纷纷病倒。加上契丹北院大王耶律乌珍率兵连夜色驰至太原,下营城西无水处,击鼓狂呼,一是给城上的汉军加油助威,二是吓唬宋军。宋军不知对方来历,惊慌自乱。

赵匡胤实在没有办法,汉国天会十三年即公元九六九年五月,赵匡胤下令撤军。因事出仓促,宋军丢下军粮茶布数十万,宋军撤走后,刘继元出城把这些宝贝全都打包运进城。汉国连年用军,财政状况极其糟糕,得到这些东西,够刘继元吃上几年的。

如此相似的过程,刘继元自然想起外佬爷刘崇当年迫退柴荣的事情,心情大好:“赵匡胤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柴荣比你强多了,他都拿河东没办法,你又如何小瞧了人?”

到了天会十九年即公元九七四年的正月,刘继元下诏改元广运。当然这回刘继元长了记性,先通知契丹的“父皇帝”,然后才敢改元。这两年赵匡胤改变战略方向,主攻南线,刘继元才能喘出气,赵匡胤真要是天天缠着河东,估计刘继元早几年就得到汴梁报道去了。

汉国广运三年即公元九七六年十月,宋朝大皇帝赵某不明不白的崩于万岁殿,他的兄弟赵光义不明不白的即位。二年后,放眼中原,幽燕以北是契丹,泽潞以南是宋朝,中间只剩下一个不伦不类的汉国小朝廷。自宋朝建国以来,先后灭掉荆南、湖南、蜀、汉、唐国、吴越,唯独河东在契丹扶持下顽强生存了近三十年。在宋朝周边各政权中,汉国“命”最硬,当然也最好,因为有个契丹干爹给刘家的撑起了保护伞。最后灭掉河东,是柴荣、王朴二十多年前就制定好的战略,赵氏兄弟只不过是执行人而已。赵光义一代雄主,自然不能放过刘继元,不然,所谓统一只能成为后人笑柄。

汉国广运六年即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九七九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召良将,起雄兵,遣使分告各国北伐事。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帅,总率三军,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各为一路,分攻太原四面。再派云州观察使郭进驻守石岭关即今山西忻县南,防御南下的契丹援军,另使阁门使田仁朗、供奉官刘绪做为后勤总接应。

刘继元得信,巨大的恐惧涌上心头,知道赵光义此次不象是玩虚的,隐隐感觉不安,再遣人向契丹求救。契丹皇帝耶律贤很讨厌赵光义闹出这么大动静,派人来问赵光义:“南朝伐汉,打的甚么旗号?”赵光义回答的堂堂正正:“河东久讳王命,肆行不道,虐治万民。为天下计,为黎庶计,朕当自讨之,以谢天下!若北朝能识天命,两家欢喜如初始,如果北朝救汉,则南北失和,唯有死战!”

二月,赵光义下诏亲征,留右仆射沈伦守东京,大驾北行,不夷平河东,赵光义看样子是不会罢休的。同时,契丹援军南府宰相耶律沙部、冀王耶律挞烈部、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部、枢密副使耶律抹只部南行救汉。

三月,宋军郭进部在白马岭即今山西盂县东北大败契丹军,耶律挞烈战死阵上,耶律沙也险些成为刀下鬼,正危急时,耶律斜轸赶到,万箭齐射宋军,宋军被射退,耶律沙、耶律抹只勉强逃生。

败报传进太原城中,刘继元惊哭:“休矣!奈何?!”奈何?没奈何了。宋军数十万虎狼兵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鸟飞不过。同时宋军分部攻取太原周边州县,解晖部克隆州即今山西祁县东观、折御卿部克岚州即今山西岚县,其他诸州县,也多被宋军攻下。

四月,赵光义亲幸太原,先射信入城,劝刘继元早降,刘继元这时还不甘心受死,继续死守。赵光义大愤,督军急攻,赵光义这时还有点千古一帝的模样,被甲胄,持剑上阵,指挥诸路攻城。侍卫劝赵光义小心,赵光义说了很感动将士的话:“将士们不怕死,难道朕是怕死徒乎?!”众人一听,激动万分,狂呼冲城。

一时没攻下来,赵光义命数万弓箭手蹲在陈前,举弩向城齐发,齐向太原城上射箭,汉军吓的都躲起来,宋军太猖狂了,受不了。即使如此,宋军还是没有破城。这场太原之战打的极为艰苦卓绝,刘继元不服输,甚至花钱收购宋军射上城的箭,每箭十个大钱,刘继元收集了一百多万支箭,准备反射宋军。

打了一个多月,赵光义不想再等下去,亲赴西南营中,于夜间大发将士攻城。宋军涌前攀云梯而上,城下鼓角齐鸣,声势惊天动地。经过一夜苦战,于黎明时分,宋军攻下羊马城。汉国宣徽使范超槌城来降,可宋军以为范超要找他们打架,一刀砍死。刘继元闻得范超出降,诛死范超家小即冤乎哉!,仍然不降。

赵光义又在城南指挥攻城,宋军已经汉军折磨的近乎失去理智,大呼:“皇帝待我何厚,今日死于此,无憾!”山呼海啸般冲击南城。刘继恩在城中听城外嘶喊大作,吓的魂飞魄散。汉国前左仆射马峰正抱病在家,想来想去,知道这次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了。让人抬他入宫见刘继元,痛哭相劝:“陛下!天数已定,太原不过今日,必陷于宋。覆巢之下无完卵。再犹豫不决,宋军一入,刀兵无情。陛下为太原百姓计,为刘氏血脉计,请速纳降。”

刘继元想来想去,他清楚,再打下去,等宋军破城,杀红眼了的宋军绝不会放过自己,与其殉国,不如投降吧,至少还能活命。当日夜,刘继元写好降表,派客省使李勋出城见赵光义,表示愿意投降。赵光义大喜,率文武登太原北城,开始喝庆功酒。天刚放亮,刘继元就带着河东文武素衣白帽来到北城,跪拜请降。

赵光义好言相劝,就算赵光义想杀刘继元,这时也绝不是动手的时候,大不了回汴梁,再送刘继元一瓶牵机酒。刘继元也害怕赵光义下杀手,干脆把罪过都推过别人身上,伏地痛哭请罪:“陛下幸太原之日,臣即欲来降,奈何大军中的亡命人怕死,强迫臣于陛下战。”赵光义大怒立命侍从察拿这些宋军中的“败类”,皆斩于城下。

汉国广运六年即公元九七九年五月,汉国灭亡。从公元九五一年刘崇在太原称帝,到刘继元出降,历二十九年。赵光义封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带回汴梁养起来。赵光义留户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大驾发还汴梁。走前赵光义“阴贼险狠”的毛病再次发作,命毁掉太原旧城,移治榆次。

古城太原自公元前四九七年建城,历经千年沧桑,自古就是天下重镇,北国名都。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刘琨、高欢、高洋、李世民、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一代代历史人物在这里崛起,走向大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段段让人难忘的历史篇章,有巧夺天工之作,也有涂鸦之作即比如石敬瑭这个三流画家。

历史在公元九七九年的这一天凝固,古城太原的风流被历史的狂风吹的无影无踪,虽然新太原随后崛起,但却掩饰不了太原城的道道伤痕,赵光义,一代风流人物,做出如此不风流的愚事。他不仅害死了一代词宗李煜,还扼杀了一代名都太原,虽其有功,亦不能掩其罪之大也。

在五代十国中,汉国最后一个建国,也是最后一个亡国。当代李存勖在太原如何风流,那时的太原,那时的五代十国,何其风流,公卿如云从,名将似雨落,让人惊叹历史的造化。

一切都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动荡于中华大地的藩镇之乱,中经五代十国的扩大,到了赵光义手里,结束了。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